成都平原曾是汪洋一片?乌木的秘密

来源: 时间:2016-07-13 热度:132

成都平原曾是汪洋一片?乌木的秘密

 我们从远古走到今天,我们时时在回望中发问:“远古的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生存的环境原本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古蜀文明的“黑匣子”在哪里?有没有一把钥匙能打开祖先留给我们的诸多谜团?我们好奇地望着苍穹,渴望解释属于我们的谜团。

  植物“木乃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都平原频频发掘出土形态各异、年代久远的乌木,这些古木有的长达30余米,重达70余吨,委实震撼人心。

  在站立生长了数千年后,倒下去的森林深埋地下,历经数千年鬼斧神工自然造化,因木质纤维结构改变,形成了仪态万千、幻化出神奇的天然肌理和纹饰,形成了或乌黑透亮,或灰褐如云,或红似玛瑙,或灿若黄金的乌木。这或许是解读“古成都”生命密码和文化基因的一把钥匙。

  乌木学名荫沉木,民间称之为“神木”,专指埋藏于地下数千年的各类名贵古树。其性为纯阴,古籍中亦有入药记载。其原生树种多为麻柳、红椿、香樟、楠木、马桑等,主要见于成都平原。在地壳变动或山崩洪水等自然变易下,树木被埋在成都平原古河床下数千年,经过物理、化学等长期反应过程,形成了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宝贝。

  川西平原出土的乌木,经选样后送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据C14同位素测定,成都乌木断代在3000年以上,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洪积Qp)至全新世(冲积世Qh)时期,其测定同位素年龄(C14)均超过3000年。岁月在乌木身上留下种种印痕,形成莫辨原材的植物“木乃伊”。

  文化生态链

  公元1975年,四川汉源县境内大渡河北岸富林镇发现了旧石器遗址一处,考古界称之为“富林文化”。继之又发现了铜梁旧石器文化遗址,此遗址位于县城西一条小溪流河床底部,第四纪河湖相沉积中,离地面约5.5米左右。也正是在这一遗址中,发现了碳化乌木。紧接着,考古专家在资阳黄鳝溪(沱江支流)发现了古生物哺乳类动物化石及人类头骨化石一具,“经清理,复获骨锥一件和古动物遗骸及古代埋藏的乌木”。

  关于此处遗址中的乌木的年代,“后经196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第一批放射碳化测定年代报告,据木质测定其年代距今为7500±130年,即公元前5535±130年,应属旧石器时代末。后又经木质测定为67420±130年,显有万年至十余万年之差距,不过两种测定均系冲积资料所测出”。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年头,作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那棵直径约1米、长8米的乌木,这与30公里外的三星堆青铜神树和三公里外成都商业街船棺相互呼应。

  从“资阳人”到铜梁旧石器文化,到成都金沙遗址,到三星堆青铜神树,再到成都商业街船棺遗址……个中有何内在逻辑关系?它与巴蜀文化及其宗教信仰又有什么关联?

  地球的北纬30度线上,串起诸多文明因子。独领风骚的三星堆、金沙文明,以至更早期的一系列古城遗迹,以不可思议的斑斓演绎出古蜀的辉煌。殉葬坑里成吨的象牙象骨述说着热带雨林的茂密,精湛绝伦的金铜玉器昭示着经济、科技和社会文明的发达昌盛。这是一个时隐时现的文化链条,这个链条古今相融,东西交错;这个链条跨越时空,交相辉映。是“成都乌木”串起了古蜀文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