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铁血红安》里红军坐飞机上扔手榴弹 原型为龙文光

来源:大科普网 时间:2014-12-02 热度:154

   大科普网讯 《铁血红安》的主角英雄刘铜锣,黄麻起义时第一个攻入黄安城,动用红军唯一列宁号飞机御敌。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张东说:“坐飞机上扔手榴弹,查资料,果然有此事。”

  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我军经历了8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空军从创立到现在也有60多年。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多兵种、现代化的强大武装力量,成为守卫我国广大疆域的钢铁长城。回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流血牺牲,不会忘记战争年代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龙文光是四川省崇庆县人,1899年6月21日出生于廖家乡一个姓彭的普通农民家庭。在他两岁时,父母将他过继给姨夫龙作霖,从此改姓龙。龙作霖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私塾先生,而且家有良田四十亩,生活较为宽裕,因无子就把龙文光当作亲子看待,加上龙文光天资聪明过人,天真活泼,更受姨夫夫妇的喜爱。四岁时,他就随姨夫识字,一年后,龙作霖又找关系把他送进了本乡天民寺小学读书。在学校,龙文光是年龄最小的学生。早期的教育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让龙文光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接触了不少新东西,成为同龄伙伴中的“小秀才”。

  小学毕业后,龙文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联合中学,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新思潮和进步文化氛围浓厚,感染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少教师在上课时,积极向学生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胸怀大志又十分热情的龙文光深受感染,决心努力求学,将来为振兴民族干一番大事业。

  在国民党军队里,龙文光称得上是一位勤奋认真的军人。在国民党空军供职的几年里,他没有出现一次失误,每次执行任务都完成得相当出色。他娴熟的飞行技术和严肃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同行们的称赞,本以为就这样过完一生。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次前往河南的飞行却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事情发生在1930年3月16日上午,时任国民党空军中校队长的龙文光,奉命驾机由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紧急空投通信任务。下午一点返航途中,遇上了天气变化,天空中乌云翻滚、大雾弥漫。飞机迷航了。龙文光努力控制飞机,但仍未找到返航的正确方向。这时,飞机上油表显示:油料将耗尽。情急之下,龙文光只得迫降飞机。最终飞机摇摇摆摆、缓缓地降落在大别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陈家河河滩上,那里正是鄂豫皖交界的红军根据地。飞机迫降时,放哨的赤卫队员就发现飞机的机翼上喷有青天白日机徽,随即吹响了号角。我红军第一师三团一营的钱均,带领手枪队员立即赶往迫降地点,附近知道消息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及数百名群众也纷纷赶来,朝落在河滩上的飞机围了上去。龙文光急忙打开舱门,跳下飞机,拼命朝东南方向逃去。可是,四处传来“站住”的喝叫,看着蜂拥过来的人群,穿着美式飞行服的龙文光自知跑不了了,只得举起双手,不停地说:“各位乡亲,不要伤害我,我是飞行员龙文光。”就这样,龙文光成了红军的俘虏,飞机也同时被缴获。

  在一间普通的小屋里,龙文光蜷缩地坐在板凳上,低着头,浑身很不自在。一个红军干部正在审问他。他唯唯诺诺,审问人员问一句,他就敷衍一句,尽管红军干部再三宣传优待俘虏的政策,并保证其生命安全,但龙文光还是心存疑虑,始终不肯说实话。红军干部审了半天,也没有问出什么来。消息很快传到鄂豫皖军委负责人徐向前那里。徐向前命令把龙文光带到红军指挥部。在指挥部门口,看到站岗的持枪战士,龙文光觉得自己可能被押到了“长官”这里,禁不住害怕起来。这时,从屋里走出来一位身穿洗得发白的灰色军服、面孔消瘦的军人,看到他微笑着说:“我叫徐向前,是这里的负责人,你有什么话尽管说,无需害怕。”一听到“徐向前”三个字,龙文光浑身猛地一震,眼睛一亮。他双眼盯着这位红军首长,怎么也想不出,蒋介石悬赏10万大洋取其首级的人,竟这么普通、和蔼、平易近人。接着,徐向前把龙文光引进里屋和他聊起来。谈话中,徐向前称赞龙文光是位有志向的青年,同时指出眼下的国民党背离人心,搞独裁统治。通过分析形势、畅谈理想,龙文光认识到红军的革命之路才是救国救民的伟大之路。他深切地感到: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于是当即表示要弃暗投明,参加红军。徐向前听后,牢牢握住他的手,非常高兴地说:“庆祝你和你的飞机走向光亮,我代表苏联工农民主政权政府,欢迎你参加红军!”为了表示参加红军的坚定决心,龙文光还特地把名字改为“龙赤光”。

  1931年11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鄂东北七里坪成立。四方面军成立后仅半个月,就奉命南下攻打黄安县城。守城的国民党第69师师长赵冠英率万余人,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火力固守待援,红军围城一月有余,但仍久攻

  不下。随着战况的日益险恶,徐向前总指挥突然想起“列宁”号来,他立即派人请来龙文光,询问他是否能用飞机来协同攻打黄安城。

  “龙局长,咱们的‘列宁’号能带炸弹轰炸吗?”徐向前谦虚地问龙文光。“可以啊!”龙文光回答说,“这是美国人设计的‘可塞’02U-4型水上侦察机,是兼侦察、通信以及轰炸为一体的多功能飞机,可携带100多公斤炸弹呢!”“那就驾机参战吧!”徐向前大声地下命令。

  接受命令后,龙文光通宵对“列宁”号进行改造:装置发弹器,携带几枚集束炸弹。一切准备停当后,12月22日上午9点,龙文光亲自驾驶“列宁”号不慌不忙地飞向黄安县城。时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的陈昌浩也随机协助投弹。在县城上空,龙文光发现一个院子的房脊上有几根天线,屋外还有一些穿黄呢军服的国民党军官,断定那院子定是敌人的作战指挥部。于是,他调整机身,对准目标连续扔下两枚炸弹。两股浓烟随之腾空而起,火光冲天。城内守敌顿时大乱。敌师长赵冠英发现红军有空军参战,而且竟能使用集束炸弹,十分惊奇。他看到身旁的军官死的死、伤的伤,一下子傻了眼,惊慌中弃城而逃。红军乘机攻下了黄安城。此次战斗,红军俘敌5000余人,缴获枪支亦有5000余支。后来,徐向前元帅在《历史回顾》中回忆说:“那天白天,陈昌浩坐上飞机,(在)黄安上空扔炸弹,散发宣传单,骚扰敌军。”

  黄安城一战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有飞机参加的战斗,具有特殊的意义。龙文光和他的“列宁”号战机无疑在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2年6月,国民党出动了26个作战师、2个旅,共有30万人,对鄂豫皖和以洪湖根据地为中心的地区发动第四次疯狂的“围剿”。蒋介石坐镇武汉指挥,先后调集了几十架飞机参战。作为我军唯一的空中力量,龙文光经历了严酷的战争考验。面对众寡悬殊的局面,在几次惊险的遭遇战中,他都以精湛的技术和过人胆识,避开了敌人的围追阻截。龙文光甚至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将一架敌机击伤。蒋介石闻知后,大发雷霆,悬赏十万大洋,捉拿龙文光。

  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的处境日趋不利。“列宁”号在群众的帮助下,随着红军转移了好几个地方。但是由于它的体积过于庞大,每次转移起来都十分费力。最后,红军决定将飞机拆卸开来,专门调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抬着被拆卸的飞机部件,翻山越岭地与敌人周旋。8月上旬,徐向前下令:为利于今后对敌作战,将飞机埋藏起来。在大别山的一条偏僻山沟里,为掩护“列宁”号的埋藏,一个营的红军战士趁夜色,在山梁上顽强地狙击了敌人一个团的进攻。与红军相处了一年多的“列宁”号,最终被掩埋在架山堡根据地回龙寺的两座墓冢间。不久,红军主力部队撤出根据地,红军的航空局也随之解体。

  在红军主力被迫撤出根据地时,龙文光为了销毁航空局的一些重要的保密资料,耽误了撤离时间。等到自己突围时,已经与部队失去联系。幸亏有乡亲们掩护,才只身化装成渔民,几经辗转,于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潜回汉口家中与妻子黄秋英相聚。此后,龙文光一直未抛头露面。但一段时间过后,龙文光十分担心红军战友的消息,于是他就让妻子到小店修调收音机频率,以便通过广播来获知红军的近况。然而这个举动被国民党便衣特务发现了,从而发现了隐藏在家中的龙文光。1932年9月10日夜,龙文光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龙文光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经受了各种酷刑的折磨,依然笑着对典狱长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我龙某既然投入了共产党怀抱,决不会再‘弃明投暗’,当上违背意志的叛徒!”国民党军政部长陈诚向蒋介石密报:“共军航空局局长龙文光在汉口捕获。”密报中还说:“许多人替龙文光说情,中国航空缺乏人才,望能给一条活路,用其所长。”陈诚所说的替龙文光说情的是原广东航校和留苏时龙文光的老同学、国民党航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毛邦初、张廷孟以及张有谷等人。他们联名向国民党当局上书,请求免龙文光一死。但未获批准。

  1933年8月9日,国民党政府以“带机投匪”的罪名判处龙文光死刑。判决书下达后,龙文光毫无畏惧,他挥笔写下一首“绝命诗”:“千秋风雨世间飘,死生一事付鸿毛。吾为自由空中飞,不算英雄亦自豪。”临刑时,龙文光在刽子手强逼下仍不下跪,而是昂首高歌,大声唱起《满江红》,其势声震天地,气壮山河。牺牲时,龙文光年仅34岁。

  得知龙文光牺牲的消息,中共中央十分悲痛,旋即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国民党军实行第五次“围剿”后,占据了鄂豫皖根据地大部分地区,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那架被埋藏起来的红军飞机。但在根据地群众的保护下,飞机的一些重要部件,国民党一直没有找到。就这样,在老区一条偏僻的山沟里,“列宁”号一直沉睡了20年。老区的父老乡亲也始终没有忘记驾驶这架飞机的飞行员龙文光。

  1951年9月,时任国防部副部长、湖北军区司令员的王树声,率领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前往老区慰问。直到这时,老区的人民才用锄头将埋藏了20年的“列宁”号分体部件挖了出来,献给了国家。为使后人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如今在北京航空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按照1:1比例复制的“列宁”号样机,供人们瞻仰。而在湖北省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一块当年留下的“列宁”号飞机蒙布,和龙文光的那首不朽的亲笔“绝命诗”。

  

(责任编辑:科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