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来源:大科普网 | 时间:2013-06-05 | 关注度:49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部门中的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运动和农业中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其应用。其任务在于为正确处理农业中的生产关系问题和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农业中的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经济学 - 发展简史

(图)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又有所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着作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和《吕氏春秋》、后魏时的《齐民要术》等。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着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的《论农业》和瓦罗(公元前 116~前27)的《论农业》等。但是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8世纪中期,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专门着作,主要是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产生的状况进行描述和对农业中大生产的优越性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问题进行分析,其代表着作有英国A.扬(1741~1820)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出现了用抽象方法研究以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经济学着作,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向理论概括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代表作有 J.H.von屠能(1783~1850)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简称《孤立国》)。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转向研究农业经营形态问题,注重探讨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集约度和合理的部门结构。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更加活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农场主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运销和农业金融问题的研究。3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深,农业日益陷于市场剧烈波动的威胁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又着重向农产品的市场预测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与调节方法方面发展。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更强调定量分析,除了更加广泛运用统计方法外,又进一步运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经济学是以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背景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在解决许多农业经济问题上,取得了不少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对推动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它受资产阶级立场的限制,并不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运动的规律和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矛盾的方案。

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发展规律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当时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着作。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为研究农业经济学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农业产生与发展规律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在促进农业的进步上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将愈来愈由生产力的推动力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作出了资本主义农业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农业制度所代替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者还进一步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因而在工业已经资本主义化的时候,农业中却往往仍然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为了引导小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不能对他们采取剥夺的办法,而必须帮助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许多国家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研究社会主义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应用为对象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起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着重于批判资产阶级的农业经济理论与资本主义农业制度,并研究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建立与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建立之后,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逐渐转向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中生产关系的正确处理和农业中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

农业经济学 - 研究内容

农业经济学虽然以农业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但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尽相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农业经济的管理体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划,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利用与开发,农业投资和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农业中的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经济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商品交换与价格、财政与信贷等。
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的效果和利益。表明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以及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比较效益关系,是衡量农业生产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衡量农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有两组指标:①绝对量指标,包括净产值、纯收入、利润、税收等。②相对量指标,包括人均净产值、人均纯收入、成本利用率(投入、产出比)、资金利润率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三条途径是:①在劳动投入、物质消耗、资金占用是一个定量的前提下,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和收入。②在产出是一个定量的前提下,节约劳动力和物质消耗,减少资金占用,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③依靠和利用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以利于增值。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但发展农业的社会效益很高。它要求国家通过各种调节手段对农业自然形成的比较效益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农业比较效益不致严重偏低。

(图)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的效果和利益

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管理
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农业发展计划;在农业区划基础上,进行农业地区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营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确定农业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农产品的商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等。

农业经济学 - 发展趋势

(图)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分解为许多专门的分支学科

农业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分解为许多分支学科的趋势。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已逐渐分解为农场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产运销学、农业金融学、土地经济学、农工商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更加专门的学科。

在中国,由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研究解决的农业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和深入具体,农业经济学也正在分解为许多专门的分支学科。80年代正在形成和建立的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贸易与价格,农村金融学,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划,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态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等。

农业经济学 - 相关学科及流派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激进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劳动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城市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学派、供给学派、剑桥学派、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重农学派、货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