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学概览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人类的战争活动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 ,此后人类所经历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经常发生战争。各个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为了准备战争和争取胜利,竭力探索战争的规律,研究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军事科学体系。
军事与军事科学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原始社会晚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暴力冲突,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初始形态。这种部落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生存条件而引起的。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成为政治的继续。几千年来,战争绵延不断,越演越烈。
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诸如武装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战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国防设施的计划和建造;后备力量的动员、组织和建设等,都属于军事的范畴。
军事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既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又对它们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正如中国古代着名军事家孙武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客观存在,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们为了指导战争顺利地进行,不断总结战争实践经验,探索战争的客观规律,寻求克敌制胜的手段和方法。军事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
军事科学是具有特定范畴的独立的科学,它以战争为研究对象。同时,战争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敌对双方力量的总较量。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种有关的知识,还需要哲学所阐明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自然科学的许多成就,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军事方面。所以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战争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应用也不尽相同。不同国家的军事科学,由于受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状况和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古代的军事学
在世界古代历史中,中国的军事学曾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防御工程体系万里长城;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火器的创制,在世界军事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技术专家;最早创立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后有2000多种兵书问世,并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军事历史、军事地理着述,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军事类书。
中国古代军事学源远流长,成就巨大,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军事学方面也面各有显着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军事学
人类最初的战争,主要是制作和使用石(骨)兵器。相传约四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部族融合时期黄帝、炎帝两大部落联盟,同蚩龙部落联盟战于逐鹿之野,蚩龙部落“以金作兵器”。说明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己开始生产金属武器。
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立后,虽仍以石兵器为主,但己能制作刀、戈、戚、镞、矛、匕首等青铜兵器。商代有了专门炼铜的坩埚,能较大量生产铜兵器,开始了以金属兵器为主的时代。西周制造铜兵器的技术和形制都面显着改进,出现了合戈、矛为一体的戟。周代青铜兵器进入鼎盛时期。
古代军队己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代军队编制最大单位是“师”。士卒由贵族和自由民充任,战时应召出征。奴隶在军中一般只担任运输或勤杂劳役。西周军制沿袭殷商而有所发展,以有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
文献记载表明,夏初甘之战己出现战车。商在灭夏的鸣条之战中使用战车70乘。商代后期车战己成为主要作战方式。武王伐纣用战车300乘;周宣王攻楚用战车3000乘。车战一般在平原地区进行,根据地形情况将战等列成方阵,作战时通常是对攻。在作战指挥上,最迟到西周中晚期己用金鼓旌旗。
世传所谓黄帝兵法,虽难以稽考,但到氏族社会末期,战争指导中己不乏谋略。军队出现后,谋略运用成为重要问题。据载夏少康以武力夺回王位时,在战前就注意谋略,还派出了军事间谍 ;商灭夏,先攻取夏的属国,改变了力量对比再伺机决战;周灭商也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地剪除对方羽翼的谋略,然后趁商王室内部纷乱,商都空虚之机,联合诸侯大举东征 ;牧野之战武王誓师,揭露商纣罪行,进行战场动员以鼓励士气。
古代军事理论,并非一开始就以兵书形式出现,而是散见于国家的典章法令和其他文献之中。《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如认为国政衰败不能兴师,深得民心则可用兵;主张师出有名,纪律严明;作战时避敌锋锐,伺机而动,诱敌而动等。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和诗歌总集《诗经》也记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军事理论片断和零星的谋略思想及战争情况。
春秋以前己有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诞生的重要标志,可惜它们已经失传,仅能从其他典籍的一些引录中窥其一斑。
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兴盛(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 )
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比西周时轻便、灵巧,戈在形制上比西周有改进。南方吴、越等国的剑,制作尤为精致。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更加犀利、坚实。
中国最迟在春秋晚期己掌握冶铁技术,战国时期冶铁业己逐渐盛行。到了晚期,不仅能炼出高碳钢,并掌握了淬火技术,于是开始进入以铁兵器代替铜兵器的时代。楚国铁矛锋利,刺人“惨如蜂虿”;韩国的铁制剑、戟 ;中山国的铁杖、铁锥,在当时都很有名。战国晚期还出现了铁制兜鏊、铠甲。
炮的出现和弩的改进与大量使用,是军事技术进步的另一表现。中国最早的炮是抛石弹杀伤敌人的机械,称“投机”、“飞石机”、“发石车”等。《汉书.甘延寿传》注引《范蠢兵法》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原始社会晚期己有木弩,但弩机极为简单。春秋时弩机己是青铜制造,结构精巧,便于瞄准,弩机射程较远。战国时燕国制造了强弩,韩国劲弩能射600步之外。据《墨子》城守诸篇所记,战国时期筑城与攻城技术己相当进步,由于武器种类多、数量大,各国普遍建立了专管武器制作、储存、发放的府库。
这一时期在军队组织方面,改变了车兵为主的体制。公元前719年,鲁、宋等国联军“败郑徒兵”,是中原诸侯国使用步兵的最早记载 ;春秋末期,吴、越、齐等国的舟师己能在江河、海面作战 ;骑兵早先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中,战国时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逐渐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一个兵种。
战国时普遍实行了郡县征兵制,大批农民被征集入伍。同时采取募兵制,招募考选武士以充当军队的骨干和组成国君的卫队。如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齐国的“技击”。
春秋以前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统帅军队出征,六卿也兼军将。战国时文武分途,已由专职的“将军”、“柱国”、“尉”等统兵打仗。
作战指导上的变化亦很显着。在谋略方面:逐渐否定了重信轻诈等用兵之道,重视审时度势,因利乘变,如晋国欺骗虞国,假途灭虢后再回师灭虞;注意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结合和敌友力量的分化组合。
春秋以前的战争主要以战胜对方为目的,战国时期则以消灭敌军实力为上。战国时期孙膑在桂陵之战中以“围魏救赵”、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示弱”诱敌就范的谋略,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战法方面,春秋时期己逐步突破商、周以来的两军对阵,正面攻击的惯例,采用了多种方式作战,有两翼突破、再捣中坚(如鄢陵之战);设伏诱敌、乘势歼灭(如鸡父之战);疲敌而击、后发制人(如长勺之战),等等。
战国时设守要害和利用城池防御,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如晋阳之战、即墨之战都是经旷由持久的坚城防御而最终得胜的,有的还挖地道作战。在阵法方面,春秋初期的编葛之战,创造了有名的“鱼丽之阵”,使车阵趋于严密灵活。战国时阵法己多种多样,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提到了方、圆、疏、数、锥行、雁行、钩形、玄襄、火、水等十种阵法。
春秋战国之际,为适应战争指导的需要,军事理论着作相继问世,《孙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孙子》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它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强调战争“必取于人”;它分析战争中的奇正、虚实、勇怯、强弱、利危、攻守等对立的现象及其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思想;它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致人而不致于人”等,至今仍不失其科学价值。
《孙子》这部名着中的军事理论和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影响深远。明代军事理论家茅元仪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道出了这部划时代着作承前启后的作用。《孙子》在唐代中期传入日本,18世纪下半叶传入法国,后采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近代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继《孙子》之后,战国时期兵书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它们在继承《孙子》军事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如《尉缭子》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真知灼见;《孙膑兵法》认为富国才能强兵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空前活跃。各派思想家、政治家对战争问题各抒己见,是“百家争鸣”在军事上的反映。其中论兵内容较多 、影响较大的是儒、墨、法、道四家。如儒家的仁义为本、足食足兵和强调组织训练的思想;墨家的休养生息和注重武器与军事工程的主张;法家的讲耕战、重实力、权术和刑赏的观点 ;道家的“慈故能勇”、“柔弱胜刚强”、“进道若退”的辩证命题等,都给历代军事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先秦诸子论兵,开创了古代非兵家论兵的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学,不像古代欧洲那样首先以记述战争历史的专着出现,而是在其地史籍中包含有大量关于军事历史的内容,如编年史《左传》、国别史《国语》、典章制度汇编《周礼》和策士论集《战国策》等。军事地理学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孙子.地形篇》、《管子.地图篇》都有这方面的论述。研究在战争中利用地理条件,己成为兵书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学(公元前221~公元960)
秦的统一六国,汉、唐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秦以后进入了铁兵器为主的时代,至东汉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兵器 ;骑兵装备有重大发展,最迟在西晋己有了马蹬,南北朝时战马也装上防护铁甲;战国末期出现的用足踏张弦的蹶张弩,至汉代己普及军中;弓弩的射程可达千余步,己大量使用钢铁箭镞。诸葛亮改进连弩,一次能发10矢 ,又创造了“木牛流马”,提高粮食、辎重运输能力;官渡之战中袁绍军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橹,曹操军则用“霹雳车”抛石击破高橹。
军事变通、运输、军事工程作业等技术的进步也很突出。先秦己有各种名称的战船,汉代大型战舰“楼船”高十余丈。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唐代使用了用人力驱动的车轮船。商周之际己能造浮桥,从秦汉至五代,更不乏在长江、黄河、渭水、淮河上连舟为桥以通军行的记载。
始于西周的烽燧报警,至汉代后己相当快速,三国时东吴烽火“一夕可行万里”;春秋时期开始修筑的长城,至秦代己总长达5000多公里;挖地道作战,自东汉至唐屡见记载。唐平安史之乱中李光粥率部收太原时,己能准确无误地将地道挖到城外叛军的营帐之下。
特别要指出的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据考最迟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以前,火药己在中国首先研制成功,火药首次用于战争是唐末天佑元年,当时谓之“飞火”。从此,古代军事技术面临重大的变化。
秦、汉、晋、隋、唐统一全国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分别成功地运用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水陆并进、分进合击,先疲后打、奇兵突击等谋略和战法。骑兵长途奔袭,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中比较多见。步骑配合实施奇袭和用车结营以制骑兵,也是常用战法。这一时期还有大规模渡江作战或远距离顺江而下、溯江而上的作战。
中国古代火药用于战争后的军事学(宋~清代前期,公元960~1840)
北宋初,利用火药创制的火毪、火箭等燃烧性火器用于战争,开始了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期。南宋初,陈规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长竹杆火枪。之后,寿春府又制成了能发射子窠的突火枪,在发射原理上是欧洲近代枪炮的先导。元军把竹火枪改进为金属火铳,为近代枪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3世纪末,火药与火器的制造技术,经由阿拉伯西传至欧洲。从15世纪末叶开始,欧洲的火器制造技术逐渐走在前面。16世纪20年代后,明代的火器研制者融合中西火器制造技术,制成有瞄准装置的鸟铳、火炮和其他火器,发展了地雷制造和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反冲力推进的火箭技术。与此同时,各种冷兵器和攻城、守城器械,也不断得到改进。
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在11世纪已用于舟师导航。大型战船除楼船、车轮船外,明代还建造了多桅多帆的宝船和福船等巨舰,能作战于江海和远航大洋。郑和下西洋所组建的舰队,舰船曾多达200余艘,其中宝船60多艘,官兵多达2.7万余人,标志着当时中国的舰船建造与军事航海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军事筑城学也有很大的发展,明初建筑的南京城,在军事上具有因山顺势,控制险要,多层设防,易守难攻的特点。明代中期戚继光修筑的从山海关至居庸关的东段长城,城墙连结着关隘城堡和空心敌台,在主要地段的相邻敌台间能形成交叉火力,使长城成为点线结合的坚固防御筑城体系。
明洪武年间,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永乐前期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明代中期,戚继光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车营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骑营则装备有60门虎蹲炮。清康熙中期,在京师建立装备鸟枪和火炮的内外火器营,城关要隘和边防海防重地也都配备了枪炮等火器。
火器的广泛使用,使军队的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军队指挥增加了组织运用火力、组织枪炮与冷兵器之间的协同和不同营种之间的协同等内容。战斗编组与战场管理比以往更为复杂。作战中要补充消耗的弹药,使后勤保障的工作量也随之加重。
骑兵战术在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军队中也有相当的发展。到成吉思汗时,骑兵的远程奔袭、快速突击、迂回包抄、在野战中歼敌的战法,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培养武臣子弟和青年军官,宋王朝自熙宁五年(1072)正式兴办武学,教育学生攻读历代兵法,研究军事理论,并以弓马武艺训练学生。明清两朝也循此例先后设立武卫学与八旗官学。
北宋前期,为了边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讨伐之事,并组织编纂出中国第一部新型兵书《武经总要》。该书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后又将《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明代后期,倭寇的威胁,北部边警的频繁,欧洲殖民者的寻衅,促使一些有识之士研究军事,提出经武练兵及充实边防海防的许多新鲜观点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军事着作纷纷问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筹海图编》;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名着《纪校新书》、《练兵实记》、《阵记》;精于火药与火器研究的《兵录》;军事学内容详备,并收有《郑和航海图》和神火飞鸦等罕见资料的军事百科全书性着作《武备志》;传播西方火器制造和使用技术的《神器谱》、《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等。
清代初年,出现了综述山川险易和用兵得失的军事地理学巨着《读史方舆纪要》。康熙、雍正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戎政典》,汇集了历代各种军事资料。至鸦片战争前夕,还出观一些总结实战经验或论述防务、训练的兵书,如《洋防辑要》、《筹海初集》等。
世界古代军事学
中国以外,世界各国远古时期的战争情况,多见于神话和传说。在漫长的年代里,埃及、印度、阿卡德、巴比伦、赫梯、亚述、希腊、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奴隶制国家,为了扩张领土、建立霸权、掠夺奴隶和财物,进行过无数次战争。以战争实践为基础,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战争准备、军队组织、作战方法、兵器使用、物资补给等方面逐渐有了认识,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战争艺术。
公元5世纪后,欧洲各国先后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政治上、经济上的封建割据和分散闭塞以及宗教神学的禁锢,限制了军事学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火药、火器的传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欧洲出现了军事上的复兴,军事学也得以发展。
埃及等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军队核心是法老或国王的常备侍从,成员大部是构成军人等级的军屯户,战时召奴隶主、自由民出征。兵种主要是步兵,也有战车兵,逐渐发展了骑兵,还建立了海军。步兵一般按所用兵器类型分编为长矛队、短剑队、狼牙棍队、投石队等,按十进制组成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等。
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国家,每个自由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组成以奴隶制为基础的民军。民军按财产标准编队,最富有的编成骑兵,占有较多土地的编成重装步兵,没有财产的编成轻装步兵,奴隶只随军服杂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和奴隶主个人财富的大量积累,自由民的不断分化,出现了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而经常的、长期的战争又促使军队职业化,民军逐渐为雇佣常备军所取代。古希腊军队通常编为方阵,古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军团,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和骑兵编成,下辖大队、中队、小队。
中世纪,随着采邑制的出现,欧洲封建国家实行骑士兵制。在几百年中,军队组织制度无重大发展,骑兵在战场上占据统治地位。中世纪末期,随着封建割据状态的消除,中央集权的相继建立,骑士组成的军队被国家统一的常备雇佣军取代,步兵又逐渐成为主要兵种。
16世纪,出现了由长矛兵和火绳枪兵组成的步兵团。17世纪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进步兵团的编制,建立了团属炮兵和野战炮兵连。后来,法国建立了炮兵团。此时,炮兵、工兵已成为独立的兵种,连、营、团、旅已成为军队的正规编制单位。
约公元前3000至前1000年,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在美索下达米亚、爱琴海沿岸、南亚、北非等地区有了青铜兵器。公元前12世纪后,在小亚细亚、美索下达米亚和埃及等地有了铁制兵器。
在中世纪以前,各国所使用的冷兵器大致相同,按其用途可分为劈刺砍杀兵器(矛、刀、剑、狼牙棍等)和投掷射杀兵器(标枪、投枪、弓、剑等)。古埃及、亚述、波斯等国还装备有战车。攻城器械有攻城槌、云梯、橹楼等,渡河器材有羊皮浮子。防护装具有盾、头盔、铠甲、护腿等。海军大多装备桡桨战船和帆桨战船,船上有船首冲角和投掷器等。公元14世纪前,武器的种类、形制和材料方面有过多次变化和改进,但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于13世纪西传后,西方各国先后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早期的火枪命中率低,射程短,射速慢而且笨重。15~17世纪,各国对枪、炮作了多次改进,火枪由火门枪经火绳枪到燧石枪,在结构和性能上均有进步。火炮的改进主要是减轻重量,改良结构,提高射击精度和机动性能。在火炮标准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16世纪20年代,火炮搬上舰船,延长了军舰的作战距离,增强了威力。从甲板炮到侧舷炮,从轻型炮到重型炮,以及火炮口径的增大和数量的增加,是17世纪后期海军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奴隶制时期战争实践中涌现出许多着名将领和统帅,如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式,迦太基的汉尼拔,罗马的西庇阿和凯撒等。他们为赢得战争胜利,重视总结前人的经验,掌握用兵的方法和适合当时条件的战略战术,形成了古代的战争艺术。
如亚述帝国在征服邻国时采取了逐步蚕食、各个击破的战略;希波战争中,雅典等城邦采取两翼突击、诱敌决战等战法,打败波斯军;亚历山大三世东侵时采取陆海军协同和骑兵突袭的战法;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运用出敌不意、翻越天险、伏击和包围迂回战法,并于坎尼之战以劣势兵力打败罗马军队等等 。这些都在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世纪初期,步兵降为辅助兵种,骑士间的单打独斗成为主要作战形式,战略战术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5世纪后,雇佣兵代替了骑士兵,射击武器的大量使用,使战术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三十年战争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瑞典军队中首次采用了线式战术,使用炮火攻城,促进了筑城技术的发展。海军作战由船体冲撞和接舷战为主发展到炮战为主,产生了海战的线式战术。
外国古代的军事着作主要是军事历史着作,如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着重于史实的记述,只是简单地涉及军队的组织、训练、谋略和战法。军事理论着作出现较晚,数量也不多。到中世纪,欧洲的军事理论着作更是屈指可数。
近代军事科学
16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禁锢。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武器装备不断改进:燧石枪、前装线膛枪逐步改进为击针后装线膛枪,由前装滑膛炮改进为后装线膛炮,榴弹和榴霰弹代替了球形炮弹;出现了装甲列车、装甲战舰、地雷和水雷。火器射程和毁伤力的增大,以及命中精度的提高,又促进了筑城学的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战争,以及武器装备的改进,引起军队的性质、组织编制、作战方法和兵役制度等的改变,逐步形成一套新的战略战术。
拿破仑一世改造了法国革命所建立的军队,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师和军。拿破仑的主要作战原则是强调进攻,力求消灭敌人军队,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战场,迅速果敢地机动和出敌不意地奇袭,各个击破敌人,并掌握强大的预备队等。作战时采取纵队和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步、骑、炮兵密切协同作战。拿破仑的这一套战法,后来也为反拿破仑的各国军队所采用。
近代军事科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军事学的成果。它强调研究战争的历史经验,探索战争的规律和方法,用以指导战争。同古代军事学相比,它更强调军事技术的作用,重视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军队编制、制度的改革。它也重视政治精神因素和人的作用,但往往夸大统帅个人的作用,夸大武器特别是新式武器的作用。它重视地理、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影响,但也有片面强调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的论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此时,整个世界已被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的战争,发展为世界大战。
战争规模的扩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军事技术得到长足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已经出现了多种新式技术兵器:陆军有自动步枪、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等;海军有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潜艇、鱼雷和鱼雷挺等;飞机开始用于军事;交通工具发达,通信器材得到广泛应用;大战中出现了坦克、高射炮、毒气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了各种飞机、坦克和新式火炮,还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导弹和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多数国家已实行普遍征兵制。交战双方军队数量庞大,出现了方面军和集团军群的编制。建立了航空兵、坦克兵、化学兵等新的兵种部队。陆军的摩托化、机械化程度日益加强,炮兵和工程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英国率先建立了空军。战后,一些国家也加强了航空兵的建设。出现了防空兵、空降兵等兵种。海军中组建了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等。
为适应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海外扩张政策的需要,美国的马汉在其着作中提出了海权论。主张建立并运用强大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夺取制海权,控制海洋,进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这种理论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德国的施立芬继承了克劳塞维茨和毛奇的军事思想,主张速决战,提出要仿效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中的战法,进行大胆的迂回机动,合围歼灭敌人的基本兵力。他根据德国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在东、西两面作战的战争计划,成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略指导的基本依据。
法国的福煦希预测未来的战争将是短暂的,其进程将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认为只有战斗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在战争中军队行动的快速性、积极性、高度纪律性和节约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而指挥是否得当则是决定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践检验了战前的各种军事理论。战前,各参战国都立足于短期战争,企图以一两次总决战取得胜利,没有实行国民经济总动员。至1914年底,双方已处于僵持局面,不得不作持久的打算而陆续实行国民经济总动员。交战各国在战前确定的战略方针及所作的预测都落了空,战争成为长期的,持久的。为适应指挥大规模的战争,战略指挥体制有新的发展,各国都设立了军政合一的最高战略决策机构,协约国方面还设立了三军总司令。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战后新式武器的发明、应用和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发展。两次大战之间,许多国家对军事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德、日、意三国发动的局部性侵略战争开始的,后来发展为中、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与法西斯轴心国家之间的世界范围的战争。战争中,近代的军事科学再一次经受实践检验并得到新的发展。
当时,法国的军事思想保守落后,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迷信马其顿防线,实行消极防御战略,结果在德国的进攻下很快失败。德国和日本采取进攻、速决的战略和突然袭击的手段,虽在初期取得一系列胜利,但在苏联、中国及其他同盟国军民的坚决抵抗面前,终遭彻底失败。
同盟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面、海上、空中作战和登陆作战、空降作战、防空作战,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战争中,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军种、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战役理论和合同战术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由于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技术兵器数量多,物资消耗成倍增长,军事对经济的依赖更大,军事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军事运筹学的产生。导弹、原子弹等的研制成功和使用,标志着一个新的军事技术时代的开始,军事理论亦将有新的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两广总督林则徐开始搜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近海和陆地歼敌的抗英方针。战后,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造战舰、制枪炮、练精兵、翻译西方军事科技书籍。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开始组织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学。在半个世纪中,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枪炮厂等30多个军工厂(局),仿制西方枪炮弹药,建造蒸汽舰船,初步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
1927年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军事领率机构,以及陆、海、空三军和炮兵、装甲兵等特种兵部队,开办了相应的军官学校,基本上按照西方和日本的操典、条令和教程进行训练。先后组织翻译了日、德、意、英、美等国的许多军事着作,把外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治军作战思想掺杂混用。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爱国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也着书立说,介绍军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播加强国防建设、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如蒋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国防论》一书中,提出长期抗战的主张。杨森在和《军事与国防》等书中,对当时的国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论述。
关于人民战争及其战略原则
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它以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并把武装斗争同各条战线的非武装斗争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核心的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一系列作战方针和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
解放战争中,他坚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指导全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不断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并总结出着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们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使用除原子弹以外的各种现代化武器的美国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当代军事科学
战后几十年间,人类社会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核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引起了作战手段和作战样式的巨大变化。
核武器的迅速发展,使核战争成为军事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核武器制胜论”和“核威慑战略”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美苏两国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的基础。争夺核优势和进行核讹诈,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军事角逐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之间核僵局的出现,研究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特别是使用新的高技术常规武器的局部战争,又成为美、苏等一些国家军事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战略战术上也有所发展。美军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的理论。苏军则强调高速度、大纵深和立体作战的理论。
与此同时,美、苏之间还展开了一场以发展空间武器为重点的军备竞赛。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期打破核僵局,夺取对苏联的战略优势。苏联也加紧发展自己的空间武器,力图保持与美国的均势。西欧国家也联合成立了欧洲航天局,企图在20世纪内成为世界第三个“空间大国”。有的国家还提出了在西欧建立防御导弹的新防御系统的“欧洲防御倡议”。
中国的军事科学研究工作,几十年来一直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依据,重点探讨现代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的有关问题,探索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其目的是加强国防,反对侵略,使中国的国防成为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
现代军事科学体系
军事科学体系,包括军事科学的整体结构、学科的设置和分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军事科学领域的学科划分越来越多、越细,各学科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现代军事科学,包括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它们是军事科学完整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军事理论科学
大体分为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门类,分别形成若干学科。
军事思想,通常包括战争观和战争与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它的任务是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基本原则,并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军队、主要领导人和军事家在战争与军事问题上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
军事学术,研究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的规律和方法的各学科的统称。这些学科是: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运筹学、军制学、战争动员学、军事教育训练学、军队后勤学,以及军事历史学、军事地理学等。
战略学是研究全局性战争规律的学科。战役学和战术学分别研究战役、战斗的规律和组织实施。有些国家或军事家,把上述各学科所研究的战略、战役法和战术等统称为“战争艺术”或“军事艺术”。军队指挥学是研究军队指挥规律的学科,是随着指挥工作的发展和现代化而从前面三个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军事运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运用数学和现代计算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筹划,以选取员优或满意方案供军事决策者参考。
军制学研究军事力量的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等各种制度。
战争动员学研究国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并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
军事教育训练学主要研究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指挥战斗技能等教练括动的规律和方法。
军队后勤学主要研究军队后勤建设及后方勤务的组织指挥和财务、军械、军需、车辆、油料、营房、卫生和军事交通等保障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军事历史学主要是通过研究过去的战争和军事建设以总结经验,探索军事指导原则和军事发展规律,是一门有悠久传统的学科。包括战争史、军队史、军事思想史、军事学术史、军事技术史等。军事理论就是在研究军事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军事地理学研究军事与地理的关系,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和在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
军事技术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现代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和维修保养等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军事系统工程等。军事技术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
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课题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如 对战略理论的研究,除总体研究外,还分别有核战略、海洋战略、空中战略、外层空间战略以及战区战略、后勤战略等等。
由于军事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关系密切,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军事社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军事技术领域的边缘学科则为数更多。
- 文章作者:科普网站
- 本文网址:http://www.ikepu.com/strategics/stratrgics_view.htm
- Tags:
- 上一篇:无机化学 下一篇:核能史话-原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