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传热学

传热学

来源:大科普网 | 时间:2013-06-04 | 关注度:88

传热学是研究物体内部或物体与物体之间由温度差引起热量传递过程的学科。飞行器及其推进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大量的传热学问题。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导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传热不仅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且广泛存在于工程技术领域。提高锅炉的蒸汽产量,防止燃气轮机燃烧室过热、减小内燃机气缸和曲轴的热应力、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控制热加工时零件的变形等,都是典型的传热问题。

传热学 - 研究简史

(图)相关书籍相关书籍

传热学作为学科形成于19世纪。在热对流方面,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01年在估算烧红铁棒的温度时,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不过它并没有揭示出对流换热的机理。

对流换热的真正发展是19世纪末叶以后的事情。1904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特的边界层理论和1915年努塞尔的因次分析,为从理论和实验上正确理解和定量研究对流换热奠定了基础。1929年,施密特指出了传质与传热的类同之处。

在热传导方面,法国物理学家毕奥于1804年得出的平壁导热实验结果是导热定律的最早表述。稍后,法国的傅里叶运用数理方法,更准确地把它表述为后来称为傅里叶定律的微分形式。热辐射方面的理论比较复杂。1860年,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腔模拟绝对黑体,论证了在相同温度下以黑体的辐射率(黑度)为最大,并指出物体的辐射率与同温度下该物体的吸收率相等,被后人称为基尔霍夫定律。

1878年,斯忒藩由实验发现辐射率与绝对温度四次方成正比的事实,1884年又为玻耳兹曼在理论上所证明,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俗称四次方定律。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空腔黑体辐射时,得出了普朗克热辐射定律。这个定律不仅描述了黑体辐射与温度、频率的关系,还论证了维恩提出的黑体能量分布的位移定律。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传导是指在不涉及物质转移的情况下,热量从物体中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给相邻的温度较低的部位,或从高温物体传递给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过程,简称导热。热对流是指不同温度的流体各部分由相对运动引起的热量交换。工程上广泛遇到的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其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换热过程,它是热传导和热对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换热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对流的运动情况。热辐射是指物体因自身具有温度而辐射出能量的现象。它是波长在0.1~100微米之间的电磁辐射,因此与其他传热方式不同,热量可以在没有中间介质的真空中直接传递。太阳就是以辐射方式向地球传递巨大能量的。每一物体都具有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比例的热辐射能力,也能吸收周围环境对它的辐射热。辐射和吸收所综合导致的热量转移称为辐射换热。实际传热过程一般都不是单一的传热方式,如火焰对炉壁的传热,就是辐射、对流和传导的综合,而不同的传热方式则遵循不同的传热规律。为了分析方便,人们在传热研究中把三种传热方式分解开来,然后再加以综合。

20世纪以前,传热学是作为物理热学的一部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后,传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技术学科获得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燃烧学、电磁学和机械工程学等一些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多相传热、非牛顿流体传热、燃烧传热、等离子体传热和数值计算传热等许多重要分支。

传热学 - 研究内容

传热学是研究不同温度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  
温度不均匀的物体内部或不同温度的物体直接接触时,由于物质的分子、原子运动而引起热量的传递。发动机中受热零部件的温度分布极不均匀,这些零部件中的热量是以导热方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 导热系数,反映物质的热传导能力。按傅里叶定律(见热传导),其定义为单位温度梯度(在1m长度内温度降低1K)在单位时间内经单位导热面所传递的热量。各种物质的热导率数值主要靠实验测定,其理论估算是近代物理和物理化学中一个活跃的课题。

(图)相关书籍相关书籍

导热

热导率一般与压力关系不大,但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纯金属和大多数液体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水例外;非金属和气体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传热计算时通常取用物料平均温度下的数值。此外,固态物料的热导率还与它的含湿量、结构和孔隙度有关。一般含湿量大的物料热导率大。如干砖的热导率约为0.27W/(m·K)而湿砖热导率为0.87W/(m·K)。物质的密度大,其热导率通常也较大。金属含杂质时热导率降低,合金的热导率比纯金属低。各类物质的热导率〔W/(m·K)〕的大致范围是:金属为50~415,合金为12~120,绝热材料为0.03~0.17,液体为0.17~0.7,气体为0.007~0.17。

对流传热  
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热过程,是流体的宏观运动(对流)和微观运动(导热)共同作用的结果。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烧室、涡轮、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室等都采用对流传热进行冷却。依靠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这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化工生产中处理的物料大部分是流体,流体的加热和冷却都包含对流传热。在化工生产中,对流传热在习惯上专指流体与温度不同于该流体的固体壁面直接接触时相互之间的热量传递。这实际上是对流传热和热传导两种基本传热方式共同作用的传热过程。例如间壁式换热器中的流体与间壁侧面之间的热量传递,反应器中固体物料或催化剂与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都是这样的传热过程。传热阻以往称总热阻,现统一定名为传热阻。传热阻R0是传热系数K的倒数,即R0=1/K,单位是平方米度/瓦(㎡K/W)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或传热阻R0值愈大,保温性能愈好。

传热阻
 

辐射传热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向外界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物体发射电磁波的能量称为辐射能,这种现象称为热辐射。辐射能不需要任何物体作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能被其他物体吸收后转变为热能。所有落在物体上的辐射能完全被该物体吸收,这类物体称为黑体。所有落在物体上的辐射能都能穿透过去的物体称为透热体,空气是近似的透热体,大多数固体和液体都是不透热体。所有落在物体上的辐射能全部被乱反射的物体称为白体。对于一般物体,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一部分被吸收,其余部分被乱反射,这类物体称为灰体。被灰体吸收的辐射能与落在灰体上的总辐射能之比称为灰体的黑度。例如,燃烧室中燃气内含有碳粒时能使燃气的黑度增加。

传热学 - 发展

(图)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传热学理论广泛应用于飞行器及其推进系统的设计。飞行器及发动机的防冰系统,高速飞行器表面气动加热的防护,发动机高温部件的冷却(见发动机冷却),滑油散热,以及电子控制设备的恒温装置等都需要应用传热学理论。

机械工程仍不断地向传热学提出大量新的课题。如浇铸和冷冻技术中的相变导热,切削加工中的接触热阻和喷射冷却,等离子工艺中带电粒子的传热特性,核工程中有限空间的自然对流,动力和化工机械中超临界区换热,小温差换热,两相流换热,复杂几何形状物体的换热,湍流换热等。

随着激光等新的实验技术的引入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传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传热学 - 相关学科

机械学、工效学、机械动力学、摩擦学、汽车力学、地面车辆力学、燃烧学、机构学、机械制图、工程热力学、人机工程学、系统 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