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认知方式,保持心理健康——“科学讲坛”第162期讲座成功举办

来源:大科普网 时间:2013-12-02 热度:175

 月21日,“科学讲坛”第162期讲座在中国科技馆二层多功能厅举办。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学生们又将进入紧张的学习生活。学生和家长们应当如何面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本期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漫谈”的精彩报告。

 
  吴瑞华老师首先讲到,在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教育和保健,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应形势。吴瑞华接着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自己情绪平和——遇到不称心的事情时,能比较快地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调整到积极的情绪状态,对自己满意,有幸福感。二是人际关系和谐——能与接触到的各种人和谐相处,并愿意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保持心理健康,要了解自己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在青春反抗期,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会逐渐要求独立。但因缺乏经济基础,无法离开成人而真正独立,就会以反抗的形式试图摆脱成人的控制。所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不安定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弄清“我是谁?”,要建立统一的角色认同感,即把自己所扮演的学生、运动员、工人、子女、朋友、恋人等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自我。否则就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苦。
 
  吴瑞华认为心理调节要以自我调节为主,必要时要取得心理帮助,或者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是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了解自己,增长与他人交往的知识,承认现实、尊重现实、通过努力局部改变现实,不可追求完美。出现负面事件时,首先要考虑可能的最坏结果,然后做最大努力。进行合适的感情宣泄,还要注意情感的转移、升华。他还特别提醒家长和老师,教育要以表扬为主,多指导,少干预。最后还讲解了青少年与异性相处需要注意的事项。
 
  报告结束后,听众们积极提问与吴瑞华研究员进行了交流。
 
(责任编辑:科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