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塑料农用地膜污染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大科普网 时间:2013-11-30 热度:14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塑料农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1979年在我国试验应用并推广以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并在农业增产增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广大农村对农用塑料薄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测算,2010年全国农业塑料地膜年销售量达到118.4万吨,覆盖面积达3.5亿亩;2011年全国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年销售量约100万吨,覆盖面积达5440多万亩。

  但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大,农用塑料残膜清理回收十分困难,土壤中塑料农用地膜的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据新疆农业信息网资料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于1998年在重点县(市)开展了废旧地膜污染调查工作。从对哈密、伊犁等6地州16县(市)的调查结果看,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52公斤/亩,其中,最严重的一个样点为17.86公斤/亩。16县(市)由于废旧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1500万元。农用地膜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农用塑料残膜的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2.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3.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国内农用地膜污染治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残膜回收利用,二是应用全降解地膜;主要以前者为主,但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地膜销售市场不规范,许多农民追求降低成本,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回收困难;扶持和鼓励残膜回收的财政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废旧地膜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治理长效性差;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机械作业效率低,人工捡拾难度大;废旧地膜回收渠道不畅,回收利用规模难以有效扩大。

  近年推出可生物降解塑料地膜,更多的是不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是在通用塑料(PE、PP、PVC等)中通过共混或接枝混入一定比例的具有生物降解性的物质,可生物降解塑料性能仍非常有限。可生物降解农用地膜材料崩解后,部分生物材料降解了,但是塑料部分依然存在于土壤中,这样对土壤和农业生产安全更加有害。

  为有效解决农用地膜污染治理,我建议,首先,各级政府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确立“政府倡导、财政补贴、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制定出台本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其次,加强技术规范和市场监督。杜绝超薄地膜(厚度小于0.008mm)进入农资市场,使用0.012?mm厚的塑料地膜,便于田间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强制使用无毒添加剂,最大限度减少重金属污染。

  第三,对已污染的农田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塑料废旧地膜回收力度。

  第四,研究开发新材料,积极使用农膜替代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鼓励科研部门、企业研究开发无污染的全生物降解的新材料。

  第五,推广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薄膜,可以在使用后12个月内在自然条件下100%降解成为有机肥料。这是一种根治塑料农用地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举措。

 

(责任编辑:科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