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实力平平,怎么从猪倌当上了汉武帝的丞相

来源: 时间:2016-07-01 热度:118

 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丞相名叫公孙弘,此人算不上是一代名相,也不能说是阿谀小人,本职工作做的也是不温不火。不过他的人生轨迹和做人方式比较有意思,接下去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公孙弘。

 
公孙弘是齐国人,年轻的时候在薛县做过狱吏,不知道犯了点什么错误,就被撤职了。因为家里比较穷,又没有别的生财之路,公孙弘只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当了一名关荣的猪倌。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公孙弘就四十多岁了,这要是按现在人看来,一个四十多岁猪倌的人生基本就一眼看到头了。可公孙弘不知道怎么的,忽然对《春秋》感起了兴趣,他就开始研究很多人对《春秋》的解释,渐渐的就培养出了一身的知识分子气质。
 
所谓好饭不怕晚,在公孙弘六十岁那一年,汉武帝即位了。汉武帝开始在全国召集贤良的文学人才,公孙弘就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当了博士,而后为汉朝出使匈奴。咱们都知道那会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谁去了也讨不到好处,所以公孙弘的出使结果很不理想,汉武帝很生气,公孙弘很害怕,就说自己有病辞职回家了。
 
几年之后,汉武帝又开始召集文学人才,公孙弘再次被淄川国推举了上去。公孙弘是极力推辞,他说自己已经被推举过了,因为能力不够才被罢免的,就不要再赶鸭子上架了。可不知道是不是淄川国为了凑指标,就愣是把公孙弘送了上去。这次公孙弘赶上好时候了,虽然面试官对他初试文章的评价不高,可汉武帝重新阅卷以后,把公孙弘的文章排到了第一名。也就是因为这个,公孙弘有机会面见了皇帝,之后重新当上了博士。
 
那会汉朝已经和西南蛮夷打通了道路,还在西南设置了郡,结果对巴蜀一代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他们的意见很大,汉武帝就派公孙弘去西南一带视察。公孙弘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视察了,回来以后他向汉武帝详细的汇报了视察结果,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就是西南一带没什么用,朝廷不该在那里浪费财力物力。这结果很不和汉武帝的心意,就没有听从公孙弘的建议。
 
 
经过了出使匈奴和视察西南这两件事情以后,公孙弘的处事风格就定了下来,在朝廷商量事情的时候,他从来都不提自己的观点,只是陈述事实,让别人来做抉择,就算自己心里不赞同,也不会当面反驳。这一切都被汉武帝看在眼里,他觉得公孙弘是一个忠厚的人,后来公孙弘的其他方面优点又逐渐展露了出来,比如他其实很善于和别人辩论,还熟悉法律条文和官场事物,最难得的是,他总是能用儒家观点来替自己说话。所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公孙弘就被升为内史。
 
渐渐的公孙弘就成为了别人关注的对象,他们发现,这公孙弘每次在向皇帝奏事的时候,只要是皇帝不同意的,他从来不争辩。哪怕是大家私底下一起约定好的事情,只要是看到皇帝有不同意的意思,他马上就反过来和皇帝站在一边。这时间一长,大家就对公孙弘有意见了,有一个叫汲黯大臣性子比较直,他就当众指责公孙弘这种骑墙的不忠诚行为。
 
汉武帝听到之后就问公孙弘是不是这么回事,公孙弘也不直接回答,他沉痛的向皇帝表示,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忠诚的,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是不忠诚的。那汉武帝肯定是自认为了解臣子了,从那以后,就更信任公孙弘了。
 
又过了几年,公孙弘升任了御史大夫,那会汉朝正在大张旗鼓的开疆扩土,除了开通西南以外,还打算在东边设置沧海郡,北方修筑朔方郡。公孙弘可能是觉得自己身处高位,应该多为国家做贡献了,就多次向汉武帝提议,这样做是劳民伤财来经营无用之地,希望能停止这些事情。
 
这回汉武帝有点不习惯了,他就派一个叫朱买臣的大臣,让他用设置朔方郡的种种好处来责问公孙弘,朱买臣一连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公孙弘是一个都答不上来。他只好向汉武帝谢罪,说自己是浅陋的人,没有看出设置朔方郡的这么多好处,希望陛下能停止开通西南和设置沧海郡,来专心经营朔方郡。汉武帝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公孙弘,就愉快的答应了。
 
看着公孙弘这么天天进步,汲黯再一次发飙了,他向汉武帝启奏,说公孙弘现在位列三公,有很多俸禄,可他生活极度节俭,盖的被子都是用棉布的,这是虚伪欺诈的行为。汉武帝对这个也很感兴趣,就问公孙弘是不是这么回事。公孙弘再次向皇帝请罪,这些都是事实,在朝廷里和我关系最好最了解我的就是汲黯了,我以三公的身份盖棉布被子,确实有点虚伪。
 
我听说管仲当相国的时候,他生活的奢侈程度和国君差不多,虽然他帮助齐桓公称霸,可做的确实也有点过分了。后来晏婴做了齐国的相国,他吃饭从来不配两种肉菜,家人也都不穿丝质的衣服,可人家把齐国治理的也很好。那管仲是向国君看起,晏婴是向老百姓看起了。
 
现在我是御史大夫,还盖棉布的被子,这确实有点像汲黯所说的了沽名钓誉了。不过我要恭喜陛下,恭喜您有汲黯这样的忠臣,要不然您也听不到这样的话了。
 
听完公孙弘的自我批评,汉武帝就愈发的感觉公孙弘是个谦虚厚道的人了,这样的人才肯定要好好使用,最终让他当上了丞相。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