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新治疗方法

来源: 时间:2016-06-13 热度:120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罕见的、并有可能致命的血液病,该病患者体内的骨髓无法以正常的速度产生血细胞。现在,同样是这批研究人员,证实了这种疗法可能对端粒缩短引起的再障有效。这是治疗再障的一种全新的方法。

 
  这种治疗以骨髓细胞表达负责修复端粒的端粒酶为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人员借助基因疗法:用一种病毒作为载体,他们将端粒酶基因引入到骨髓细胞,然后就可以修复端粒,继续产生血细胞。
 
  遗传性和获得性
 
  再障可以由大约30种基因遗传突变引起,这30种基因中有一些参与保护端粒。再障也可以由尚不明确的机制而获得,从接触某些毒素到病毒感染都有可能。无论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的再障,它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短端粒的存在。
 
  在2012年,由Maria A. Blasco领导的CNIO端粒和端粒酶组提出了一个方法来修复端粒。端粒缩短是体内每次细胞分裂时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在细胞分裂期间被紧密地包装进染色体的DNA必须进行复制。但是,DNA复制的结构设计本身却妨碍染色体末端的完全复制。因此,随着每次细胞的分裂过程,端粒就会缩短一点点。按一般规律,你年纪越大,端粒就越短。
 
  端粒酶,一种修复端粒的酶,仅在怀孕期间有活性,成年生物体内的健康细胞不表达端粒酶。只有一种细胞例外:即存在于组织中的干细胞一在血液中即是骨髓。必须定期分裂用新细胞来再生组织的干细胞可产生端粒酶,但是,它们产生的量不足以抵止由衰老累积的端粒的缩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组织产生的新细胞越来越少并且会失去其再生的能力。
 
  两种小鼠模型
 
  研究人员选取能复制人类疾病的两种小鼠模型。其中一种用来复制获得性再障:由于各种类型的损害,一些干细胞死亡、剩下的那些干细胞为了保持血细胞的产生需要更频繁的分裂。如此多分裂的结果就是端粒缩短疾病产生。
 
  在动物模型中,研究人员通过删除它们中的一个特定基因来消除一些干细胞。几周后,他们用端粒酶基因疗法来治疗这些动物。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确,用端粒酶治疗显着防止再障的死亡,并且延长了血液和骨髓中的端粒。而没用基因疗法治疗的组,绝大多数动物死于再障,而且死的更早”
 
  第二种动物模型试图复制遗传性再障,这是由和端粒和端粒酶相关的突变引起的再障。研究人员用的是端粒酶基因被消除的小鼠,尤其是在骨髓细胞中。
 
  和前种情况一样,在用端粒酶基因疗法治疗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小鼠外周血中端粒也被延长,且血细胞数量显着增加” 作者写道,“在这两种模型中,增加的血细胞数量可以归因于更大的干细胞储备群。”
 
  虽然有些类型的再障与端粒缩短没有关系。然而,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是对概念的验证,即基因疗法是治疗再障的一个有效手段。如果其他类型的再障病因被找到的话,这种疗法也可以用于除端粒酶之外的其他基因。
(责任编辑:)